時隔13年,在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進入最后沖刺的關鍵節點,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再次召開。本次會議將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部署,指明正確方向和關鍵著力點。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民族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我國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因而具有深遠而突出的戰略意義。發展民族教育,直接關系到教育公平的實現和民族地區的未來發展,并最終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撐。
我們黨和國家歷來重視發展民族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列專章對民族教育予以規劃。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中,也都提出要重視和加強民族教育發展,資源配置要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傾斜。自2002年第五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以來,我國民族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成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早在2011年,我國703個民族自治地方縣級行政區劃就已全面實現了“兩基”目標,人口覆蓋率達100%。通過內地辦學,55個少數民族都有了自己民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140多萬民族地區教師通過培訓獲得素質提升。截至2014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少數民族在校學生已達2539.5萬人,專任教師約130萬人。
不僅如此,近年來,我國各級各類民族教育保持科學協調發展,民族團結教育廣泛開展,雙語教育積極穩步推進,對口支援力度持續加大。所有這些都共同證明并指向同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教育體系已基本形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要發展,一定要共同發展,不能讓任何一個地區掉隊,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落伍。我國民族教育用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數字,不折不扣地兌現著“一個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民族地區教育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辦學條件、教育結構等方面都亟待新突破。
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呼喚更為成熟的民族教育,教育現代化乃至國家現代化的實現也有賴于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則更需要手足相親、守望互助。新的發展階段,我們應以深化改革作為推動民族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制度建設為基礎,將調結構提質量作為重要基點,繼續遵循普惠與特惠相結合的政策路徑,扎實推進民族教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開創中華民族更為美好的未來。(光明日報評論員)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干部該過怎樣的生活
已是最后一篇
-
干部該過怎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