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新官不理舊賬”的歪風當剎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記者劉懷丕 鄭昕)陜西華縣杏林鎮政府從1997至2003年在一家餐館多次消費,打白條欠下約7萬元。10多年,鎮政府領導換了又換,但餐館老板始終沒有討回欠賬。直至最近被媒體曝光后,杏林鎮政府終于承諾還款。這起典型的“新官不理舊賬”事件,既侵害了群眾利益,又傷害了政府公信力。
在餐館老板眼中,飯是干部吃的,錢是政府欠的,不管領導怎么變,這債都會認都會還。群眾這種樸素的認識,正是基于對誠信的認可。因此,盡管心里并不愿意,但是餐館老板還是收下了這一張張白條。只是不知杏林鎮政府的領導是否意識到,張張白條的背后,消費的可不僅僅是一桌菜幾瓶酒,更是政府信譽、政府形象。
賬目有新舊,責任無新舊。領導干部職務的交接,不僅是權力的交接,更是職責、承諾的交接。怎能以不是自己任期欠的債為由,就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呢?餐館老板討要欠賬的10多年間,不知一任又一任的鎮領導,在敷衍推諉或躲避不見的時候,是否心安理得?
對于領導干部而言,工作就是解決問題。群眾所反映的問題,特別是遺留問題、老大難問題,更是檢驗領導干部能力水平和思想作風的試金石。當政者應堅決摒棄“新官不理舊賬”的那套官場潛規則,敢于擔當,勇于作為。
當然,破除“新官不理舊賬”的潛規則,還需扎緊制度建設的藩籬。既要完善財務預算及報銷制度,封堵打白條吃喝的漏洞,還要強化干部離任審計力度,健全追責懲處體系。
建議不妨把敢不敢“理舊賬”、會不會“理舊賬”,當作檢驗的標尺,衡量一下領導干部是否切實踐行“三嚴三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網店賣家公示助力誠信建設
已是最后一篇
-
網店賣家公示助力誠信建設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