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化解落后產能力度不斷加大,新環保法實施一年來威懾力日益彰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出頂層設計,向國際社會公布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的“時間表”……
今年以來,我國繼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打贏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攻堅戰,綠色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作為今年全國兩會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之一,“能耗強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繼續減少”的目標,預計能夠順利完成。
針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這個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明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攻堅克難,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為重點堅決向污染宣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顯著提升。
不過,由于長期粗放發展,生態環保“欠賬”太多,我國生態環境形勢總體上仍然嚴峻。要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生態環境質量是一塊明顯短板。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十三五”期間,要在持續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同時,確保到2020年實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生態環境質量目標,壓力巨大,挑戰嚴峻,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努力。
我國是一個還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是第一要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藍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統籌兼顧人與自然、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走出一條既做好經濟增長“加法”,也做好節能減排“減法”的新路子。這條新路就是綠色發展。
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確定為“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此外,在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中,也多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部署和要求。綠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指南針”的明確指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聽之任之、無所作為,社會各界應堅定信心和決心,“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銖積寸累,久久為功,不斷取得新進展,積小勝為大勝。
生態環保貴在行動、成在堅持。朝著藍天常在、綠水長流、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奮力前行,決戰決勝,補上環境短板,增添綠色財富,到2020年時,小康“木桶”里盛滿的甘甜之水,將使人們獲得滿滿的幸福感。(劉 毅)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以友善驅散冬日的寒意
已是最后一篇
-
以友善驅散冬日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