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有人說微信群讓信息交流更便捷,有人說微信群是一種“信息綁架”,加劇了現代人的孤獨,您如何看待這些觀點?
曾祥敏:微信群的確是一把雙刃劍。在媒介傳播史上,就曾有知識溝、數字鴻溝等的探討,都是探討不同人使用不同的媒介時可能遇到的困惑。
同理,微信群在縮減交流成本的同時,也在用標簽把人的身份固化。從學術上看,互聯網是否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存在很大爭議。有人用“信息繭房”、“信息巴爾干半島”來形容互聯網上的這種“小眾傳播”,批評它在形成同質群體的同時,也屏蔽了異質群體的相關信息,甚至導致偏見的形成。
微信(群)形成了一種社群文化或亞文化。但這不僅僅是微信的問題,從更大的范圍看,技術創新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比如汽車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交通擁堵。技術和人性始終處于動態博弈之中,需要經過不斷調試,才能達成更好平衡。現階段,微信群的利弊同時存在,但我們可以期待它的進化。
問:您認為人們應該如何利用好微信群?
曾祥敏:微信群將是我們在信息時代的生存方式。如何處理好這個問題,因人而異。總體上看,有兩個容易被忽視的基礎邏輯值得強調。
一、現代社會,注意力不是廉價的,而是稀缺資源。各式各樣的新媒體層出不窮,而注意力資源是有限的。在資源爭奪戰中,信息消費從滿足剛需變質為刺激性消費。如何合理分配注意力、維護人際關系,對我們的媒介素養是一個考驗。
二、人們應該保有退出的權力。人們對互聯網賦權的認識一般停留在“獲取”上,似乎自動放棄了“刪除”的權力。如果一些微信群剝奪了人際關系的自主空間,甚至僵化了人際關系的彈性,那么退出機制是必要的。這也是符合科學原理的。任何系統都需要正反饋注入能量、負反饋維持穩定。因此,新媒體除了有技術參數,還應該有幸福指數。技術可以千變萬化,以人為本不能變。(記者 彭訓文)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今天,你被“群”了嗎?
已是最后一篇
-
今天,你被“群”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