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把脈城市③
時隔37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度召開,為中國的城市發展提出新理念、描繪新藍圖。新世紀以來,一個農耕大國開啟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大批朝氣蓬勃的現代化都市聳立于世界東方。
然而,一邊是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一邊是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垃圾圍城等“城市病”,城市發展的問題日益顯現。城市,怎樣走出一條建設新路?人們如何才能詩意棲居?
——編者
核心觀點:
一旦城市失去特色,大同小異的風貌令人不知身處何方,千城一面的格局更讓人審美疲勞
獨一無二的存在,總能帶來特別的感動;千篇一律的重復,往往引發難耐的厭煩。世間景象大抵如此,而城市作為文明的容器,則更是需要卓爾不群的特色。
時隔37年,中央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為中國的城市發展描繪藍圖。而在未來城市的想象里,“各具特色”是一個鮮明的元素,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亮色。在時空的輪廓里,城市應該怎樣標注自己的個性,涵養特色、傳承記憶?正所謂,“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科學的規劃與設計,正是留住城市特色的關鍵。
城市特色不會憑空而來,它既是一個城市自然稟賦、建筑風格、園林特色等體現出的審美取向,也是一個城市文脈淵源、風土人情、人文面貌等蘊藏著的文化積淀。可以說,城市特色是歷史與現實的融合,是傳統與現代的交匯,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邂逅,貫穿于城市總體風貌之中,體現在市井生活之中。北京的胡同、蘇州的園林、上海的外灘,這些令人心馳神往的城市特色,也正是一座城市最亮麗的名片。
漫步俄羅斯莫斯科、法國巴黎的街頭,濃厚的歷史氛圍與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古今交融、動靜相宜的城市風貌,隱藏在街角的名人故居,給人以無限遐想,昭示著獨特的城市品位與品質。與之相反,一旦城市失去特色,大同小異的風貌令人不知身處何方,千城一面的格局更讓人審美疲勞,城市精神、文化個性和獨特氣質蕩然無存。城市特色的缺失戳中了城市發展的痛處,背后則是城市規劃的失誤、城市設計的功利。
在一些地方,城市規劃對城市空間的安排實施不盡到位,缺乏對城市自然景觀、建筑風貌、公共空間整體有效的梳理,城市建設粗放,一味強調實用功能,人文情懷被忽視,造成了許多城市建設千篇一律的問題。于是,歷史建筑被當成發展的負擔,地方特色被視為落后的標志,傳統色彩被當做不夠現代的包袱,多少城市甘愿放棄“個性”的康莊大道,一味涌入“共性”的逼仄通道?
城市規劃與設計從一開始就應該樹立這樣的價值觀:城市就像人一樣,理應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與品位。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城市規劃與設計,創造著城市特色。合理安排城市特色元素,處理好各種特色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創造宜人的景觀環境,是城市特色的根本目標。因此,厘清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的思路,減少隨意性、盲目性,以系統思維進行城市規劃建設,才能預防與杜絕千城一面的現象。
風格特色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軟實力的體現。一座別具特色的城市可以給人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因此,塑造城市特色、守護城市記憶,是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讓每個人都置身于品位與品質兼具的城市環境中,而不是漂泊在千篇一律的城市空間中,這是中國城市特色未來努力的方向。(作者:韓林飛 為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人民日報評:建筑是活著的城市歷史
建筑是活著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城市的特色是先天的,它并不體現為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樓,而是呈現為各個時代、各具風格特點的歷史建筑。這些建筑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蘊含著地域文化特色,充盈著不同的建筑智慧。保留這些歷史建筑,就等于保存住了小型歷史博物館,讓現代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下,找到一個能辨析歷史經緯的塔臺,進入一個能安放心靈的花園。>>詳細
人民日報評:讓城市發展更“自然”些
“城市的成功,就是國家的成功。城市的命運,決定著地球的命運。”城市建設具有復雜性、系統性、階段性和長期性,如何讓綠色智慧人文城市從理念走向現實?應該從理論體系構建、技術體系構建、政策體系構建、實踐體系構建等方面共同發力,但歸根結底還是一條:尊重城市發展規律。>>詳細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不可偏廢科學精神
已是最后一篇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不可偏廢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