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7日電(新華社評論員)春節假期離我們漸行漸遠,心中的故鄉依然難以割舍。最近,伴隨人們回家過年的腳步,各種回鄉見聞、返鄉筆記在“朋友圈”流傳。日前公布的《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以及節前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同樣把視野投向鄉土大地,著力破解農村發展難題。上上下下,聚焦著同樣的問題——農村現狀“怎么看”、農村發展“怎么辦”。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工業化、城鎮化迅速推進的過程中,“三農”問題始終是重中之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的決勝階段,農村又是最突出的短板。農村是廣闊的,也是復雜的,對鄉土的觀察和思考,離不開全面客觀的視角、科學深入的分析。如果僅憑蜻蜓點水式的觀感,作出以偏概全的判斷,就容易盲人摸象、一葉障目,就難以讀懂真實而鮮活的農村,甚至陷入悲觀悲情的泥潭。
讀懂農村,需要歷史地看,從中看到普遍的變化,深切體會農民的感受。習近平總書記曾向世界講述“梁家河變遷”的故事。幾十年前,鄉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現在,梁家河的人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互聯網,享有基本養老、醫療保險等。梁家河是中國農村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無數個梁家河這樣的村莊舊貌換新顏,人們普遍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正如不少老鄉所言:如果跟過去比,現在的生活,就像天天過年似的。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端起有歷史縱深感的望遠鏡去觀望中國農村,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這片耕耘數千年的土地上,農民過上了有史以來最好的生活,農村從未像今天這樣涌動著希望與夢想。
讀懂農村,需要辯證地看,從中把握發展的主流,洞悉發展的趨勢。較大的城鄉差距、二元的社會結構,把機遇和挑戰、潛力與難題同時濃縮在農村大地上。這里不乏直達村口的硬化路面,也有顛簸泥濘的艱難歸途;這里有返鄉創業的激情,也有“空心化”的落寞;這里有山清水秀的家園,也有觸目驚心的污染;這里有淳樸的民風,也有物欲侵襲下的陳規陋俗。讀懂這樣一幅色彩斑斕的現實圖景,我們才能深刻認識到,今日農村的問題,是“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是改革發展之路上的必經關口。“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種種喜與憂、笑與淚背后,農村正進行著產業的重建、環境的重塑、心靈的重構,回答著“農業必須強、農村必須美、農民必須富”的時代課題,鄉土中國正不可阻擋地邁向現代中國。
讀懂農村,需要建設性地看,從中看到光明的前景,激發前行的力量。五大發展理念的指揮棒,扶貧開發的軍令狀,不斷推進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農村發展有了導航儀、路線圖;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壯大,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方興未艾,農村電商、農民創業大潮初起,讓農村發展不斷積聚新動力。有努力,就有希望;有堅持,終能圓夢。“有國家支持,靠自己奮斗,相信日子會越來越有奔頭。”沂蒙山區一位創業農民的樸素話語,道出了億萬農民的心聲。讓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相互激蕩,進一步釋放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農村發展就有了信心之基、力量之源。
門前春帶雨,心上夢生花。時代大潮洗禮下,中國農村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遷。站在“十三五”開局之年的新春,我們感受到了心系鄉土的情感“引力波”,更感受到全面小康夢想的強勁脈搏。用決心和行動去改變,用智慧和汗水去澆灌,我們必將共同開拓更有希望的原野,建設更加美好的家園。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國平:“習式外交”打造全方位大國外交新格局
已是最后一篇
-
國平:“習式外交”打造全方位大國外交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