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0日電(記者楊洋 史競男)猴年春節,美國紐約市公立學校把農歷新年列入學生法定節假日,當地中小學生放假慶祝春節;春節期間海外熱情迎接中國游客,熱門商店配備漢語導購員,國人海外形象有所提升。擁有悠久歷史的古老中國,正在世界舞臺日益散發文明的光芒。然而,讓中國文化走出去,還需有更加清晰的脈絡。
當人們豪情萬丈提出要把春節打造成世界文化品牌時,不少人也感慨著“歲數越來越大,年味兒越來越淡”。如今,當微信紅包代替了電話問候,當支付寶“咻一咻”掩蓋了鞭炮聲,人們興奮過后才發覺過年好像少了點什么。特別是在“解構一切”的互聯網時代,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流于膚淺,甚至崇洋媚外喪失文化自信。如何真正讓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讓中國元素鑲嵌世界,依然任重道遠。
提升文化軟實力,首先要夯實內功。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之根,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根本上還要從中華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習近平總書記曾對一些地方把中國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的現象提出批評,要求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總書記態度鮮明,飽含對民族文化傳承的期待。
提升文化軟實力,要創作優秀作品。文章合為時而著,文藝作品代表時代風貌,反映民族文化創造能力。很多從沒有出過國門的“宅男”“宅女”卻很熟悉西方文化,主要就是通過圖書、電影、音樂等作品來了解的。文藝作品是最容易被外國人接受的文化形式,創造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運用西方人容易接受的話語方式,才能在潤物細無聲中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
提升文化軟實力,還需推進文化走出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奮發西學,大量英文作品譯成中文,但中國的作品翻譯成外文的少得不成比例。過去不少西方學者致力于研究中國經濟理論,如今更多的人開始對我國文化教育產生興趣。反映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的16卷教育文集“朱永新教育作品”被翻譯成英、日、韓等語言向全球傳播,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側影。可以說,創新傳播方式,推進文化走出去正當其時。
把握時代脈搏,理清文化脈絡,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聲音。提升文化軟實力,關乎傳統,系于當代,涉及人人,一直在路上。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新華時評)時代呼喚更多“暖心大媽”
已是最后一篇
-
(新華時評)時代呼喚更多“暖心大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