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曼谷3月21日電(新華社記者李穎)中國游客在泰國又出事兒了。
近一段時間,中國游客在泰國拿盤子鏟蝦、中國游客“吃霸王餐”、“中國游客”在華欣海灘集體裸泳等等負面新聞,在泰中網絡上持續引發關注。
可是,為什么總是泰國?
中國游客在其他國家的不文明行為也時有發生,但在泰國似乎總是頻繁被曝光。這固然與赴泰游的中國游客整體數量龐大有關,然而分析人士認為,還有更深層次原因。
“第一次”的不適應
為什么中國游客在泰國“總出事”?
其中一個原因在于,不少來泰國的中國游客、特別是相當大數量的跟團游客都是近幾年才踏出國門,甚至是初次出國旅游,缺乏基本的國際旅行常識。
中國的飛速發展讓數以百萬計、越來越多中國人有能力出國旅游,而近鄰泰國是最受中國游客歡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這些剛踏出國門的中國游客恰恰缺乏海外旅游經驗。他們行前缺乏對目的地風俗習慣的了解,行程中因不諳泰語導致難以入鄉隨俗,所以在泰國的“處女游”表現出種種不適應、甚至不文明的土豪式奇葩行為。
輿論場的不對稱
再來看問題另一方。不能排除的另一個因素是,部分泰國人熱衷于把手機對準中國人或貌似中國人的亞洲游客。他們喜歡拍攝與疑似中國游客相關的照片、視頻并上傳至網絡,因為類似的影像資料“肯定火”。
中國游客在泰國拿盤子鏟蝦的視頻在網絡上持續發燒;在華欣海灘集體裸泳的視頻被網友上傳并扣在中國游客頭上,后雖經證實是日本游客,但網絡負面影響已然釀就;中國游客因語言不通而與商家發生口角的視頻,竟被泰國某電視臺歪曲為“中國游客吃霸王餐”,惹得商家發律師函起訴電視臺。
中國游客真實存在的一些不當行為,以及一系列被泰國人斷章取義的行為,最后總被歸結為“那些中國游客的不文明行為”。類似事件被網絡平臺一再傳播,在泰國民間輿論場很容易造成針對中國游客的固定觀念。
在人人都是“麥克風”和“攝像機”的時代,不可能去堵住泰國人的悠悠之口,更不可能、也不應為中國游客的不文明行為開脫。中國游客無論是否被“黑”,首先要做到身正不怕影子斜,行事端正不落把柄。
低價團的不規范
倉廩實而知禮節,中國游客和高素質之間,至少還隔著一大波旅行社。
被一些泰國民眾鏡頭拍下的中國游客不雅視頻,往往來自跟團游游客。而目前存在于泰國業界的零團費或低價團旅游,一定程度上給中國游客搶吃搶購的不文明行為埋下導火索。
在泰擁有240多家會員單位的泰中旅游同業商會秘書長吳明煬告訴新華社記者,泰國跟團游行程一般為6天5晚,由于機票價格差異,中國北方城市報團價在4000-5000元人民幣、南方城市則在3000-4000元人民幣左右。
然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泰國旅游業界人士告訴記者,有些旅行社目前的團費低至1000-3000元人民幣。
旅行社和地接社為了把錢再賺回來,就會通過“自費項目”、降低用餐標準等種種方式補齊差價,難免要讓不少跟團游客的旅行感受大打折扣。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中國游客的不良或失誤之舉,給泰國人留下“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搶購搶吃”的印象;泰國行則給部分中國游客帶來“吃飯被催、購物被宰、網上被罵”的感受。
多名業內人士告訴新華社記者,視頻中出現的鏟蝦行為比較夸張,不過對于低價團而言,以下現象確實普遍存在:一邊是超負荷運轉、菜品乏善可陳的團餐餐廳,一邊是饑腸轆轆排隊良久、又被導游催著趕場、限時用餐的游客。
監管的不到位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高達790萬人次的赴泰中國游客,為泰國旅游業創造了748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然而,中泰旅游業界把本應“奉若上帝”的中國游客,當成了“待宰肥羊”。屢禁不止的零團費及低價團等問題,只是中泰兩國需要聯手斬斷的不良鏈條上的一環。
這種情況下,一味苛責中國游客是沒有用的。泰國和中國旅游監管部門急需有針對性地對旅游業界進行有效監管。
其實,中國國家旅游局早在2006年就聯合中央文明辦發布了《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針對旅游經營也明確規定禁止低價團、黑導游等。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旅游監管部門的有關提示如何更有效地送達游客?低價團為何屢禁不止?如何通過對旅行社和導游的管制和規范,來引導中國游客的行為?泰國旅游部門又該如何進一步提升接待能力、更好地服務于頭號客源?
- 上一篇:
-
新華社評論員:聚天下英才 創復興偉業
已是第一篇
-
新華社評論員:聚天下英才 創復興偉業
- 下一篇:
-
把雷鋒精神廣播在祖國大地上
已是最后一篇
-
把雷鋒精神廣播在祖國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