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觀眾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紀錄片思想內涵深刻、內容積極健康,具有深刻意義與教育性,卻因為缺少娛樂元素和話題性,而很容易被埋沒。
近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推出的兩集電視紀錄片《家風》,為電視紀錄片內容的創新進行了一次有益嘗試,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思考。《家風》是迄今為止國內第一部系統闡述家風的紀錄片。該片緊貼時代主旋律,在“家風”受到全社會熱切關注和廣泛討論時強勢推出,以《曾國藩家書》《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古代著名的家訓為切入口,再將鏡頭轉向當今社會,講述家風的傳承。家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既是家庭美德的凝練,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識之一。紀錄片《家風》制作與播出,對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
“家風”是支撐一個家庭乃至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內核,也影響著整個民族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今天,如何引導全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應對社會轉型期的陣痛與挑戰,正是媒體不容回避的責任。紀錄片《家風》讓創作者們幡然醒悟:紀錄片的選題可以不囿于自然與人文,還能觀照現實,知史明鑒,博古通今,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形式和渠道。如此一來,既能將中華傳統文化精華與當代國人的價值追求巧妙結合,增強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還能成為推廣紀錄片這一特殊影視藝術形式的手段。
“家風”成了最火的公眾話題,而在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家風?怎樣通過大眾傳播形式傳遞給觀眾正確價值觀?一個凝重而迫切的問題,在“家風”之問中清晰凸顯。紀錄片《家風》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唯讀書則可變化氣質。片中曾國藩對其子女的教誨,不僅影響了收看紀錄片的觀眾,也成為時下最流行的一句家訓。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要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通過紀錄片的形式,最為直觀和生動,最能直抵人心,觸動靈魂。
然而,紀錄片在擴大受眾群方面仍存在瓶頸,或許問題出在制作理念和話語表達方式上。以往的紀錄片多數是說教式的傾倒,手法單一,通常采用的還是傳統的解說配畫面的方式,加上一些人物的采訪,使觀眾產生信息疲勞、審美疲勞。因此,紀錄片應采用新的創作形式和平易近人的話語表達,破解傳播效果不佳的困局。紀錄片《家風》《第三極》《圓明園》等就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在內容上,《家風》將生動的人物故事、厚重的歷史文化、精美的拍攝畫面融為一體;在技術上,《圓明園》首次運用三維特效再現昔日皇家園林“萬園之園”的盛景;在理念上,《第三極》突破了傳統紀錄片模式的創作方向,使用了以小見大的創作手法,突出強調故事性。此外,《第三極》鏡頭語言豐富,敘事手法引人入勝,攝影風格化,采用逐格、升格、延時、高速、潛水拍攝、高空航拍、微觀拍攝等多種拍攝方式,在拍攝技術上采用4K超高清數字電影攝影機(RED)、微型直升攝影機等設備,是中國首部4K超高清大型紀錄片。在內容上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形式上開拓創新,兼具藝術性與人文內涵,紀錄片只有具備這些要素,才能受到業界的廣泛好評。
中國紀錄片人是幸運的,中國擁有如此豐厚博大的自然、歷史、人文資源題材,有著獨一無二的紀錄片創作、傳播優勢與豐富的市場資源,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充滿無限潛力。但中國紀錄片倘要走得更遠、傳得更廣,國際化的表達方式尤為重要。我們應用“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努力開拓國際市場,讓中國紀錄片走出國門,成為進行國際文化交流、融入世界文明的重要內容,成為弘揚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河海大學 王前)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文藝批評也要傳之有道
已是最后一篇
-
文藝批評也要傳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