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遵循,也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遵循。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必須堅持用新發展理念推動工作,爭做新發展理念的先覺者、先行者,努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撐、道德滋養和文化條件。
以創新理念引領風氣之先
當前,我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的社會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從解決溫飽到邁向全面小康。再如,互聯網的發展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組織模式、經濟運行模式。這些變化給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帶來了無限機遇,也帶來了巨大挑戰。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適應變化、追趕時代、引領潮流。這就要求我們牢固樹立創新理念,強化創新驅動,加快創新步伐,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面對新的社會條件,陜西著重從三個方面推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發展。一是瞄準群眾需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研究群眾的思維模式和接受習慣,敢于向陳舊理念“叫板”、向落后方式“開刀”,改變以往自上而下的“灌輸”,倡導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真正向基層一線問計,引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二是借鑒“他山之石”。大膽吸收借鑒國內外的一切成功做法和先進經驗,盡量少走彎路、提高效率。同時我們強調,很多經驗是在特定環境下創造出來的,不能采取簡單的拿來主義,要聯系實際消化吸收,讓“他山之石”在陜西扎根。三是端正創新態度。牢記創新只是做好工作的手段,目的是為了增強發展動力,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事業的長遠發展。創新不是為了給領導和上級看,而是要出實招、求實效,切忌華而不實、嘩眾取寵。
以協調理念下贏整盤大棋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兩個基本方面,必須協調推進、協同發展,兩輪驅動、相互促進。當前,精神文明“腿短”問題相對突出,制約著經濟發展,影響著社會進步。下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整盤大棋,必須盡快補齊精神文明這一“短板”,形成平衡發展結構,增大整個社會發展“桶量”。
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追趕超越的關鍵時期,必須加速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協調、辯證地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一方面,要做好“加法”,同唱“一首歌”,最大限度增加積極因素。堅持網上與網下并舉、內宣與外宣并重、“小循環”與大格局并聯,全省部署、全戰線動員、全社會動手,多手段疊加推進,齊奏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陜西家鄉好樂章,形成強大輿論聲勢,高揚社會新風正氣。另一方面,要做好“減法”,杜絕“輿論飛地”,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音符。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旗幟鮮明地堅持黨媒姓黨,依法有序有效管理媒體,不斷加大調控力度,讓惡意信息無處藏身,管控好互聯網這個“最大的變量”。全省宣傳戰線的黨員干部都要當戰士不做紳士,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以戰斗的姿態、戰士的擔當肩負起職責使命。
以綠色理念維護文化生態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主要是指加強領導、善于引導,凝聚思想共識、筑牢思想防線,始終保持良好的輿論生態、文化生態,提高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執政能力,使黨的事業發展始終生機勃勃、動力強勁。
陜西在這方面主要是做到“三個堅守”。一是堅守多樣化下的主旋律。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是當今時代的鮮明特征,主旋律代表的是黨的聲音、人民的根本利益。多樣化對于開闊人們視野、活躍社會氛圍起到了正向作用,但同時也給輿論引導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始終堅持在多元中立主導,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二是堅守社會效益首位下的雙效統一。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敦風化俗、成風化人,推進文化建設要堅定不移地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在這個前提下要關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因為票房收入高、產品銷量好等經濟效益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群眾認可。而且,經濟效益好又能為文化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物質基礎。三是堅守現代藝術普及下的古典傳承。改革開放以來,陜西大踏步與時代同行,現代藝術普及成果豐碩。但陜西還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對于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有責任守護好、傳承好、發展好。要推動具有陜西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讓孩子們從小接受熏陶、聆聽“鄉音”,長大后記住鄉愁。
以開放理念保持一池活水
文化發展的活力在于異域、異質文化間的交流交融。歷史上,中華文化在陜西這片土地上形成了幾個高峰,其重要原因就是堅持開放,匯聚四面人才、匯集八方文化,交鋒交融、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封閉是死路一條,開放才能永葆生機。新形勢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只有敞開胸懷擁抱世界,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主動布局、拓展空間,保持一池活水,才能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內生動力和對外影響力。
陜西是文化大省,也是西部大開發的新引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推進文化開放的條件得天獨厚。我們要堅持內外聯動、借力發展,不斷提高文化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引進來,在獲取新知中獲得新生。引進來才能激濁揚清,才有源頭活水。要用好歐亞經濟論壇、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等平臺,積極搭建新平臺,讓各國先進文化走進中國、走進陜西。同時,要把好方向,堅決防止以洋為尊、唯洋是從,堅決防止去價值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引進之后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消化吸收、轉化提高,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另一方面,要積極主動走出去,在展示實力中提升影響力。走出去是自信更是自覺,要在國家文化走出去大戰略下寫好陜西篇章,突出思想內涵、創新宣傳形式、對接當地實際,講好中國故事,講透中國故事背后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展示陜西的獨特魅力。
以共享理念助推文化小康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不僅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文化支撐,更要實現“文化小康”,讓群眾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共享更多文化改革發展成果。共建共享是文化小康的必由之路。其中,共享是目的,共建是路徑,共建共享就是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
陜西在文化建設方面歷史欠賬較多,同步實現文化小康還需要下大功夫。一是改善供給,做好“文化蛋糕”。這方面的突出問題是供給不對路,很多地方農村書屋書籍借閱率不高、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文化活動參與度不高。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提供的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群眾的需求存在脫節。做好“文化蛋糕”,既要有規模,更要有質量。必須改善文化供給,適應群眾文化需求,形成有效文化供給。二是加強統籌,分好“文化蛋糕”。這方面的突出問題是分配不均衡。在文化設施布局方面,關中強、陜南陜北弱,城市強、農村弱,中心城區強、城市郊區弱,大體量綜合性設施多、群眾身邊設施少;在文化建設投入方面,經濟發達市縣多、欠發達市縣少。我們要從全局高度做好頂層設計,破除各種障礙,打通“中梗阻”,跑好“最后一公里”,使每個人都能同步進入文化小康。(作者梁桂為中共陜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人民日報評論員:全民普法 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保障
已是最后一篇
-
人民日報評論員:全民普法 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