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作為一種技術平臺,它深刻地改變了民俗的傳播方式。
在傳統社會,民俗文化傳播方式是群體習染與口耳相傳,面對面的交流互動,是民俗文化傳遞的基本方式。民俗文化的生成與傳播、形態與特色,都與風土環境、地域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性與倫理性。民俗文化向來具有強化基層社會認同的膠合劑與潤滑劑的特殊功能。
互聯網時代以極具革命性信息技術力量,徹底改變了此前原生的人際傳播方式,以超時空的方式介入民俗生活。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民俗文化形態正在發生重要變化,這種變化雖自工業時代以來已經發生,但“互聯網+”時代的民俗的變化影響深遠。
互聯網時代的民俗變化雖然主要是傳播方式的改變,但也實際影響著民俗生活內容。民俗已不再是特定地方小群體的自我服務的文化,也不是靜態的代際重復。民俗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在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模式的作用下,成為更大范圍內的關注對象,民俗文化納入了比較的視野,也被人們有意識地視為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因此,“互聯網+”時代的民俗是與全球文化密切聯系的動態變化的文化存在,它不斷重組與再造,傳統民俗以變化的方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這是我們應該特別關注的變化特點。
平心而論,我們已經充分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文化傳播的便利,民俗文化的超時空傳播,讓我們不僅具有文化多樣性的視角,認識到民俗文化的生態分布特點與價值。同時,它利用民俗文化共享的方式,增進了群體內部的團結與民族文化認同。更重要的是,在日益物質化的社會里,人們發現民俗文化傳統中所固有的人情與人性的價值,重新
檢討反思我們的生活方式,記住鄉愁的呼喚、鄉居模式的開啟,返回鄉土、重振鄉村, 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新風尚。
當然,作為民俗文化研究者,我們應該對互聯網技術的雙刃劍的殺傷力有清醒的認識,對互聯網時代的民俗畸變情況有準確的把握。目前所見,互聯網時代對民俗傳承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為以下兩點:一是脫離語境邏輯、碎片式的借用與模仿頻繁發生,不同活動主題、不同活動場景中采借同一民俗意像,民俗文化的同質性問題十分嚴重;二是滿足于互聯網時代好奇慕異的風尚,將古老已經消失了的奇風異俗復活,進行特別的強化展示。這些特定歷史階段出現的、小群體的習俗,在生成的時代與特定環境中可能有其存在理由,但在今天被當作獵奇的對象,就是脫離民俗生活的濫用,不值得提倡。
無論上面所說哪種現象,都是對民俗文化的過度消費,是對民俗文化是服務民眾生活的文化本質的背離。民俗文化世代相傳,其內涵在于人倫之美與生活技藝之美,溫情和諧是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因此,互聯網時代的民俗文化建設需要理性的文化守護者與建設者。在一個充滿變化的網絡時代,如何有效發揮技術優長,將其與民俗文化有機結合,推進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融合,是一個理論認識問題,也是一個具有實踐意義的課題。
互聯網時代傳統民俗的形式與內容將會發生適應性變化,一些傳統民俗觀念、一些失去生活服務功能的民俗現象,將逐漸淡出;一些傳統的民俗方式也會隨著技術條件的改變而發生形式改變;同時也會在新的社會條件下逐漸形成新的民俗生活傳統。在新的時代,一切變化皆有可能,唯有民俗服務于人、溫暖人心的本性不會改變。
傳統民俗文化與互聯網的神奇邂逅,二者必將碰撞出異樣的光輝,它將燭照中華文明在傳承中的新生之路。
(蕭放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