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安仁縣金紫仙鎮豪山村,有一座“豪山圖書館”。圖書館所在院宅是200多年前由本村段氏兄弟捐建的“文閣書院”。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曾用作小學、醫院、供銷社等單位的辦公場所。1985年,當時的豪山村小學教師段祖惕聯合退休教師段純等八位豪山鄉賢,向社會各界籌集資金、募捐書籍并修繕院宅,創辦了豪山圖書館。成立之初,八位圖書館創始人輪流義務值班,每人在圖書館上班一周,被豪山村民們譽為“豪山八賢”。如今,豪山圖書館藏書已達5.3萬冊,來圖書館借書看書成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村里每年都有人考上重點大學。
豪山圖書館能有今天,關鍵因素就是幾位鄉村賢達的堅守與奉獻。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鄉賢熱愛桑梓、熱心公益、化育風俗的優秀傳統。在今天新農村建設中,如何充分發揮新鄉賢的作用需要引起重視。
這些年不斷下鄉采訪,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農村基層文化工作開展不易,主要原因就兩個,一是缺錢,二是缺人。缺錢的問題隨著近年國家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而大為緩解,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文化基礎設施已遍布全國鄉村。但缺人的問題一直令人困擾。由于缺少專人管理,許多公共文化設施不能定期開放,使用率不高。但配置專人就需要解決經費和編制,難度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引入民間力量,發揮鄉土文化能人、威望較高的賢德人士等新鄉賢的作用就很有必要了。
2015年我到陜西調研,漢陰縣的兩所農家書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日常管理井井有條,圖書借閱率也很高。一問才知道,兩位管理員一位是退休縣長,一位是退休教師。兩位老人在當地都算名人,鄉親們對其充滿敬意。毫無疑問,他們就是新鄉賢。與諸事纏身的村干部相比,兩位老人可以專職專心;與一般村民相比,他們有知識、有文化、會管理。而且,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熟知社情民意,最懂農民的需求,哪些書哪些服務受歡迎,門兒清。因此,他們負責的書屋運營情況就優于由村干部兼任管理員和普通村民任管理員的書屋。吸納新鄉賢加入鄉村文化建設,既解決了公共文化設施缺乏專人管理的問題,又滿足了他們發揮余熱、造福鄉親的愿望,一舉兩得,堪稱大善。更重要的是,新鄉賢是百姓身邊的榜樣,他們的善行義舉對后輩有深遠影響,耳濡目染、見賢思齊,鄉村的社會風氣會在潛移默化中趨向美好。特別是面對當前一些農村地區出現的青壯年流失、文化斷裂、空心化等趨勢,吸納新鄉賢加入鄉村治理,有利于解決這些問題。
歷史上,鄉紳階層的存在使中國傳統社會具備了其他國家罕見的流動性和彈性,是中國歷代保持長期穩定、文脈生生不息的關鍵性因素。雖然今天中國的社會結構已不同于傳統社會,那種帶有宗族色彩的傳統士紳已消失于歷史深處,但造福桑梓、急公好義、敦化風俗的鄉賢文化并未過時,新鄉賢們的嘉言懿行仍可垂范鄉里、涵育文明。新鄉賢的涌現證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可以與現代社會實現創新性融合的。讓我們為新鄉賢叫好,也期待更多人加入新鄉賢的隊伍。(張賀)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文化自信”三喻
已是最后一篇
-
“文化自信”三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