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評彈·攻克轉型期“文化甩尾”③)
過去有人稱自己文化素養低,那是因為文盲或者半文盲,現在有人再焦慮自己的文化素養,恐怕就與文盲沒多大關系了,今天的素養問題,大概多半源于有知識沒文化。
文化素養,指的應該是文化的鑒賞力、辨別力,或者叫思維能力,而不是那些專業技術知識,專業技術或許得心應手,但有可能與文化毫無關系。文化素養,來自豐富的閱讀積淀、欣賞積淀,當古往今來的文化精華沉淀下來,蘊藏于內心、儲存于大腦后,最終就可以升華為做人的力量。
然而,如今的網絡閱讀卻很難讓人有所積淀。
面對每天不斷更新的海量信息,看標題成為人們的閱讀習慣,內容似乎成了閱讀的次要,一條條聳人聽聞的標題,除了扎眼,哪來的什么積淀,最多留下一堆八卦而已。通過新媒體閱讀著述當然不能說不好,每天如潮水般轉發的微信里面有很多就是文章,而且還是很妙的好文章。但你會發現,新媒體閱讀的特點恰恰是浮光掠影,一掃而過又能留下什么?這些著述,無論多好,到頭來都可能成了名副其實的過眼煙云。所以,網絡時代的快餐閱讀,其致命弱點就是缺乏積淀。
積淀還需要思辨,沒有思辨的閱讀和欣賞是無法升華為素養的。可網絡最泛濫的就是輕言妄語,最缺的就是深入閱讀、經過思考后的發聲。過去面對一篇文章、一部著作、一臺節目,發聲無不慎重,唯恐說錯了會引來別人的恥笑,如果說的有瑕疵,還會被人反駁,讀者自會在往來辯駁中取舍。今天,沒看原文、不讀內容,或者只掃描了一小部分就急于發聲,是彌漫于新媒體的風氣,結果,跟帖多半都是信口雌黃,褒貶成了情緒化的出氣口。因為這種發聲過于便捷,既不必負責,也無需承受榮辱,如此這般的發聲早已讓思辨遠離了閱讀。
過去總說我們的人均閱讀量如何不高,其實,那要看閱讀什么。現在每天不是坐在電腦前,就是歪倚在座位上的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閱讀,閱讀量之大,恐怕早就遠遠超過了過去的飽學之士,只是這種閱讀未必可以帶來文化素養,帶來的說不定是無所適從或者輕狂武斷。
天天如饑似渴地等待新的信息,一見標題趕緊就轉,不看內容就急于說話,久而久之,養成了習慣,便徹底失去了積淀的能力,所有信息在自己的身上都是中轉,積累不下來,更沉淀不下去。缺少積淀之后,人的大腦當然就是輕輕飄飄,思想毫無底蘊,素養也無從談起。盡管很多人已經焦慮自身文化素養的日益缺失,但在網絡面前,許多人只有被裹挾的份兒,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
要想重新培育起我們的文化積淀能力,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關鍵在于自控,能在海量信息中自我控制,學會淘洗、學會精讀、學會思辨,學會不被八卦所誘惑。我想,當你泡一杯清茶,安穩地坐下來,仔細地閱讀一本好書,耐心地欣賞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過后再有所思辨,天長日久,怎么會缺少積淀?有了積淀,也就有了素養,有了深厚的素養,心曠神怡,又有什么可焦慮的呢?!(陳 原)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人生需要“頂住”
已是最后一篇
-
人生需要“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