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屏閱讀不僅改變了知識傳播方式,也革新了生活方式;數字媒體不僅加快了信息更新速度,也改變了社會心理。當前,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面對加強創新的時代要求。
在今年2月19日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這句話言簡意賅地指明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質增效的方向。只有在解決問題中不斷改進,在迎接挑戰中銳意創新,才能不斷鞏固壯大主流輿論,更好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掌握話語權、提升影響力。
受眾在哪里陣地就在哪里,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
北京時間8月21日11時許,中國女排奪冠,賽事報道隨即鋪天蓋地。人民日報獨具匠心、不拘一格,果斷決定不再做重復性文字報道,嘗試標題、照片、評論疊加的新思路。22日一版報眼位置見報后,標題《超越金牌 不忘初心》獨樹一幟,評論員文章《壯哉,女排精神!》激蕩人心。在報紙內容創新、版式創新的同時,新媒體平臺同頻共振,及時轉載,評論員文章見報1小時后就收獲38萬微博閱讀量。
受眾在哪里,新聞輿論的陣地就在哪里。如今,人民日報已由一份報紙發展成擁有報紙、雜志、網站、電視、廣播、電子屏、手機報、微博、微信、客戶端等10多種載體、400多個終端的媒體集團,有效覆蓋受眾超過3.5億。同時,建立中央廚房運行機制,統籌國內外,打通全鏈條,實行資源共享、平臺共用、創意共生、成果共推,初步實現融策劃、融采集、融制作、融傳播。
6月20日,新華社推出以微電影形態呈現的可視化全媒體產品——《紅色氣質》,為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獻禮,累計超過2億人次觀看。這只是新華社新聞傳播產品創新的縮影。從去年開始,新華社堅持內容創新為本,同步推進渠道、機制、人才、技術等創新,努力實現新聞產品和供稿服務“三大轉變”,即從主要滿足傳統媒體需求向滿足全媒體需求轉變,從單一、單向稿件提供向互動、交互發布模式轉變,從單純提供稿件向提供綜合服務轉變,實現國家通訊社核心職能的不斷延伸。
統籌國內國際、講好中國故事是有關部門、廣大媒體的重要職責和使命。中國外文局發揮中國網龍頭作用,在境外主流社交網絡開設多語種公眾號,及時推出“圖片中國”“視頻中國”“視訊中國”等產品,把中國新聞實時推送到受眾“指尖”上,粉絲量超過1000萬。針對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海外予以廣泛關注,中聯部宣傳部門精心制作紀錄片《面向世界的中國共產黨》,大力宣傳新時期黨的對外工作的發展和特色,同時在互聯網上推出十余部短視頻作品,國內外點擊量均在千萬以上,得到國外媒體和受眾的廣泛好評。
豐富方式手段,充分發揮融合發展新優勢
現在,受眾需求越來越多,思想觀念越來越多元,傳播格局呈現分眾化、差異化等特點。有關部門、廣大媒體積極適應形勢變化,不斷豐富方式手段,大力推動融合發展,努力通過多層次的報道體系,達到廣覆蓋的傳播效果。
習近平主席出訪等重大活動的報道,如何兼顧嚴肅活潑?中央電視臺采用伴隨式采訪、高端訪問、記者探訪、“V觀”微視頻等多種形態,探索“時政消息+新聞特寫+直播連線+記者觀察+國際反響+專家點評”的“時政+”報道新模式。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如何進一步入耳入心?中央電視臺推行結構化編排、模塊化集成,邏輯化鏈接、亮點化聚合,其中新聞聯播以“導語+正文+本臺評論”的方式,推出《治國理政新實踐》《大國工匠》等報道,彰顯中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
“跟總書記學”“青春25小時”“我和我的國家引擎”……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門積極利用新媒體,推行“產品化戰略”,推出一系列網絡文化產品,得到青年網民的廣泛認可。據統計,目前“@共青團中央”微博粉絲430余萬,影響力穩居政務微博排行榜首位。各級團組織政務微博賬號7.2萬個,前100政務影響力排名中,9個屬于共青團系統。
北京市委宣傳部始終要求用新面目彰顯新氣象,用新表達煥發生命力。千龍網推出原創漫畫版圖表新聞《習主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生動呈現習近平總書記工作行程,展現中央領導為民情懷,境內外社會上億次點贊。在經濟民生報道中,市屬媒體大規模使用無人機航拍、高點延時攝影等新技術,及時傳遞信息、回應社會關切,其中三元橋大修的43小時晝夜施工被濃縮在3分鐘內呈現,在互聯網上被廣泛轉發點贊,成為展現“北京速度”的重要窗口。
牢牢把握時度效,新聞傳播效果邁上新臺階
“時度效”是當前媒體行業的熱門詞匯,也是創新宣傳報道的重要指引。新聞傳播效果怎么樣,關鍵在于有沒有做到及時正確、張弛有度、深入人心。
“馬克思變得好洋氣”“枯燥的馬克思主義終于看懂了”……許多觀眾看到電視理論群口秀節目《開卷有理》第一季《馬克思靠譜》后,紛紛點贊。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抓住時機、精心部署,及時通過電視熒屏展示馬克思主義的光芒,同時立足青年,巧妙設計,通過4名80后主講人的群口秀、說唱歌曲《馬克思是個90后》等有針對性的節目安排,接地氣贏人氣,切實做到成風化人、潤物無聲。
草原寂寂,四野悄悄,今年76歲、有著32年黨齡的魏德友,在中哈邊境草原“無人區”堅守52載,協助邊防官兵守護邊境,故事令人感動。為放大正面效應、激發社會共鳴,江蘇省委宣傳部堅持報道基調自然樸實、表現形式生動活潑的總要求,組織現代快報制作H5作品《無人區·52載守邊人》。短短兩周,總閱讀量和點贊量分別達到1693萬、127.6萬,創造了單條正能量話題網上傳播紀錄,魏德友迅速成為正能量“網紅”。
為增強國際傳播針對性和實效性,中國日報堅持“國際范兒”和“中國味兒”相結合,組建一支外籍員工隊伍,請他們以各自的口吻向世界講述中國。同時緊貼國際潮流,注重版面視覺沖擊力,加深讀者印象。比如去年“9·3”閱兵采用了12個以圖片、圖表為主的聯版,全景呈現閱兵內容,把紙媒在時間上的不利因素轉化為讀者可以重復閱讀并加以收藏的優勢,取得良好效果。
創新是黨性的體現,創新是導向的實現,創新是責任的兌現。如今,我們正在視“新”為目標、以“新”為鞭策,讓創新成為一種常態,不斷增強黨的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記者 張 洋)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寄語新學年:你的安全是我們的牽掛
已是最后一篇
-
寄語新學年:你的安全是我們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