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溫故】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中說:“最后,我引用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詩:‘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聞雞起舞,登高望遠,擼起袖子加油干,繼續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進發,繼續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發,繼續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前景進發,在我們廣袤的國土上,書寫13億多中國人民偉大奮斗的歷史新篇章!”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出自王安石的七言絕句《登飛來峰》,全詩為:“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時值宋仁宗皇祐年間,身為鄞縣知縣的王安石登臨越州飛來山,極目遠望,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不怕浮云遮擋我遠望的雙眼,因為我已然身處最高一層。”這感慨,首先屬于一位成功登頂的登山者,但后人讀來,總覺得有無窮深意蘊含其中。當時30歲的王安石,當然無法預見自己日后果真“身在最高層”,當上宰相,并主持那場著名的“熙寧變法”。但從這句詩里,我們不難體察一位改革者的宏大氣魄。在鄞縣知縣任上,王安石“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立息以償,俾新陳相易”,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尤其是把官倉稻谷借給農民,等秋后加息償還,這一“制度創新”使官谷新陳相替,也讓百姓得到便利,被認為是后來“青苗法”的雛形。正是這個改革舉措給了王安石信心和底氣,使他有了推動全國性改革的愿望。
人們傳誦“不畏浮云遮望眼”,敬佩的是改革者那種高瞻遠矚的氣象,欣賞的是從政者那份從容篤定的自信。而筆者認為,理解這句詩的內涵和詩人的感情,必須抓住“不畏”“浮云”“望眼”這三個關鍵詞。
“不畏”代表了勇氣,是遠望者面對困難的一種態度。王安石登山的目標是望見日出,自然不會因為浮云的遮擋而放棄這個目標。從王安石后來的經歷看,他遇到的變革阻力有很多,如保守勢力的反對、同僚的不理解、下屬的不配合。然而,他深諳“變風俗,立法度”的急迫性,不計個人得失,矢志推行變法。他明知“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卻仍說“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即使兩度罷相,也不改初衷。對于“熙寧變法”的利弊得失,人們有不同的評價,但王安石身為改革家不恤人言的勇氣和決心,永遠令后人景仰。
古詩里的“浮云”常比喻奸佞小人,而這句詩里的“浮云”似乎可以作更深的理解,它代表一時的困難和假象。浮云的確能遮擋遠望的視線,但它終將散去,遮不住初升的太陽。只要你有足夠的意志力,站得比它高,它就不能奈何你,也不能蒙蔽你。王安石曾這樣描繪當時朝廷政令難行的狀況:“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于民,而吏輒緣之為奸,以擾百姓。”可見變革雖然迫切,但充滿困難和障礙。他又從宋朝建立以來“享國百年而天下無事”的表象中,敏銳地看出“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進而發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的變革呼聲。這表明,王安石完全能夠看透那些暫時阻礙變法的困難和蒙蔽自己的假象。
超越困難,窺破假象,光憑勇氣還不夠,更需要非凡的洞察力。詩句中的“望眼”,正是這種洞察力的象征。詩人遠望的視線,穿透浮云,直抵紅日,但他沒有陶醉在喜悅之中,而是指出,洞察力不是憑空產生的,只有“高瞻”,才能“遠矚”,要望見別人難以看到的風景,只有身處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假如我們將此視作一位崇尚改革者的自白,那么這個高度指的就不是位高權重,而是政治上的遠見卓識。王安石后來感嘆“士弊于俗學久矣”,主張“經術者所以經世務”,實踐“以道揆事”的理念,都是這種遠見卓識的體現。
千載而下,飛來峰上的千尋高塔早已不復舊貌,“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詩句卻依然擲地有聲。一代代有勇氣、有遠見的改革者常喜歡吟詠這句詩,因為他們總能把一時的困難看作“浮云”,也總能望見浮云之外的美景。(方笑一,系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員)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家風滋養中國精神
已是最后一篇
-
家風滋養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