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這是第一次。可以說,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延續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意見》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指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針。《意見》指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堅持“兩創”方針,關鍵是把握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的關系,主要看能不能解決今天中國的問題,能不能回應時代的需求和挑戰,能不能轉化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財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核心思想理念。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的,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借鑒。
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多樣、珍貴的精神財富,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方正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國人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滋養了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響。
優秀傳統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國民教育各個領域、各個環節,與人民生產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長久生命力,真正實現活起來、傳下去。為此,《意見》強調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并提出了一系列相關重點任務和措施,希望通過這些有力措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多更好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轉化為不可或缺的日常組成部分,形成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鐘青)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愛物 更要重禮
已是最后一篇
-
愛物 更要重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