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17時,湖南婁底一家三口在孫水公園一條河里游泳溺水,路過的小伙鄧錦杰聞訊下水救人。事后一家三口獲救,鄧錦杰不幸身亡。岸邊圍觀的部分市民稱,一家三口獲救上岸后馬上離開。有群眾阻攔,獲救者竟稱“關我屁事”。
鄧錦杰生前所在公司的老板晏建偉帶頭拿出1萬元懸賞,希望市民能提供有價值的線索幫助尋找被救者。晏建偉說,“只希望被救者能現身,說一聲謝謝。” [詳細]
————————————————————————————————————————————
□ 如果真如報道中所說,獲救者非但不感恩還口出惡言,實在是沒良心!
事件一出,輿論嘩然,鄧錦杰和兩位路人的義舉讓人交口稱贊,而獲救者的冷漠讓人驚訝、寒心、更多的是憤怒。
這本是個溫情橋段:一家人落水,路人搭救。不料,卻畫上凄然句號——救人者溺亡。更令人寒心的,是獲救者的冷漠。一句“關我屁事”,將倨傲心態勾畫無疑,也制造出深沉的道德傷痕。
“關我屁事”的冷血言辭,打照著對生命的無敬畏。就算鄧錦杰不是與自己命運牽連,一個正常人的逝去,都應被我們痛悼,而非毫無痛感地走開。更何況,在“救人—被救”的境況鏈條上,被救者總是“欠人情”的一方。在我們的公序良俗中,常言道“滴水恩,涌泉報”,別人為你而逝,你怎可閉眼無視? [詳細]
□ 獲救者的冷漠不止是個人道德缺陷,更傷害了社會愛心
除了對獲救者忘恩負義的指責,更多的評論指向了這個事件會帶來的負面效果,還是那句話:“以后誰還敢見義勇為?”
他們此舉傷害了善心,阻斷了正能量的傳播,讓人看到了好人沒好報的應驗,很可能會讓不少人打消以后見義勇為的念頭。愛心、善心只有得到呵護,才能延綿不止。 [詳細]
一個民族的素質不是靠幾個好人來樹立的,而是要大多數人都有同意正確的道德觀。這種一家三口,這種事情的發生,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惡劣影響。以后落水救人助人的事情會越來越少,冷漠的人會越老越多。樹立再多的道德模范,帶給人們的向上作用遠不及一件惡劣事情的發生在人們心中向下的負面作用大,這種負面作用會把人們心中對道德的美好期望拉入深淵。 [詳細]
□ 撇開獲救者的冷漠,我們仍可以看到鄧錦杰的見義勇為和公眾的道德良知
“關我屁事”,是喪盡天良的話,這被救人的惡語也讓人傷心欲絕。我們承認,這樣的人也絕非個別。但我們更應該看到,這樣的忘恩負義之人畢竟極少數,是動搖不了見義勇為的主流。與被救之人的冷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網友對這一家人的譴責,這是從個人層面上的積極回應;警方立即展開調查,并“基本認定鄧錦杰見義勇為”,這是從制度和組織層面上的積極回應。
雖然沒有被救之人的“回報”,但卻并不表明救了人之后是白救的,并不表示著以后不該見義勇為。“關我屁事”的丑話讓人深惡痛絕,但也沒有必要為之絕望,見義勇為永遠是主流,永遠是我們這個社會所推崇的。“關我屁事”或許只是口不擇言,或許是有意為之,但也只是代表著個別人的心聲,確切地說是代表著小人的心聲。 [詳細]
公眾對被救者進行口誅筆伐,那是一種道德尚未在民間完全泯滅的可喜現象。倘若全體觀眾也當起了冷漠的看客,甚至轉而嘲笑見義勇為者,那才是社會的悲哀。因此,婁底救人事件中,我們更看到了民間對道德重建的迫切之心。這也是不幸中的萬幸。 [詳細]
□ 為了不讓這樣的冷漠情景再現,挽回事件帶來的負面效應,我們能做些什么?
小編集納了網友的觀點,主要集中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應動用一切輿論手段,大力弘揚鄧錦杰的英雄事跡,及時給英雄授予“見義勇為光榮稱號”,并撫恤英雄家屬,不要讓英雄流血,親人流淚的事再發生;對“道德落水”的三口之家,要進行輿論上的譴責,迫使三口之家“顯身”,向公眾公開認錯。
二、我們社會組織也有不少事可做。婦聯、共青團、社區等相關組織,應全面發動社會各界,尋找這一家子,目的就是形成全社會講正氣、樹新風,讓好人得到好報,壞人得到懲治。讓他們向英雄的家人道一聲歉,讓死者安息,生者安慰。
三、我們相關法律機關,應對被救者的冷漠離開,進行法律上的拾遺補缺,用法律規范被救者的丑惡行為,必要時進行法律上的制裁。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