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高德榮在研究果苗。 (資料照片) 圖為高德榮走過危橋去村里看望村民。 (資料照片) 個頭不高,皮膚黝黑,一件穿了十幾年的藍黑色外套,胸前別著枚小小的黨徽。 站在人群中,高德榮沒一點“官架勢”。當然,在獨龍江鄉,也沒人把他當官看。在大家眼里,他是家人、親人。 高德榮是獨龍族的“領頭人”。他先后擔任過獨龍江鄉鄉長、貢山縣縣長、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退休后,他仍不停歇,一直留在獨龍江,帶領鄉民致富奔小康。人們喊他“老縣長”。 “老縣長”59歲,一生都離不開筑路——修筑通往大山外的公路,探尋群眾致富的綠色發展之路,而他的做人做官之道,也成為路標,留在獨龍江群眾的心頭。 筑一條路在山脊上,讓鄉民走出大山 “坐穩了,鬼門關到了!” 車窗外,漆黑一片。在司機姜師傅看來,夜色掩蓋了恐懼,雨夜盤山,不見深淵:“右手邊是山崖,左手邊是峽谷,車子稍微偏半米,就是一車幾命。”這是連接獨龍江鄉和貢山縣城的唯一簡易土石公路。 進出獨龍江,先過鬼門關。在這條路上奔波次數最多的“老縣長”高德榮,又多少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老縣長”或許不會想這個問題。為了這條被稱為“鬼門關”的簡易土石路,他只身一人跑北京的國家有關部門,“圍堵”了部長一個星期。 那還是上世紀90年代,高德榮剛當上貢山縣縣長。他知道“沒有路,獨龍江就永遠落后”,發誓“要”不到路不回鄉。他認個死理:這不是一個縣一個鄉的事情,這是關系一個民族的事情;獨龍族是祖國56朵花中的一朵,獨龍族發展不起來,會拖全國發展的后腿。 1999年9月,這條全長96公里的簡易公路通車。雖然艱險無比,卻已經比過去馬幫踏出來的人馬驛道好得太多。 深藏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一角的獨龍江鄉,北接青藏高原,西與緬甸毗鄰,處處是高山深壑,去基層,到群眾中,就只能每天行走在懸崖邊。 “老縣長”喜歡走鄉入戶,在這條“步步驚心”的路上,誰也不知道他來回跑了多少趟。但他“玩命”似的奔波,的確嚇退了十多任司機。 安危無暇兼顧。如何讓獨龍江鄉人民脫貧致富,才是“老縣長”心頭最急迫的事情。獨龍江鄉,是獨龍族唯一的聚居地,鄉里還有一些傈僳族、怒族同胞。由于大山阻隔,鄉民長期與世隔絕,早已跟不上時代。“老縣長”一家家一戶戶走訪,一樣一樣地教他們,從最初的識字、使用貨幣、放棄漁獵,到現在的生態致富。 “現在有了‘整族推進,和全國一起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老縣長’比以往更加急迫,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不停地跑村寨。”高德榮現在的司機肖建生,一位壯實的康巴漢子,跟了“老縣長”兩個年頭,說道,“他天一亮就出門,天黑之前不會進家。” 記者深夜抵達“老縣長”位于鄉里的住處時,他剛從村里回來。火塘邊,“老縣長”一邊給記者烤土豆一邊說:“你們來早了,要是明年再來,隧道就修通了,路就沒有那么兇險了。” “老縣長”提及的明年二月份竣工的高黎貢山隧道,也是他“要”來的。 2003年3月,全國人大十屆一次會議,“老縣長”第一次當上代表。他抓住機會,索性直接向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伸手”:“總理,請給我們修條路,請來獨龍寨做客。” 如果說目前這條簡易的獨龍江公路結束了中國最后一個民族不通公路的歷史的話,那么包括高黎貢山隧道在內的獨龍江公路改建工程,則將結束獨龍江有史以來每年有一半時間大雪封山、與世隔絕的現狀—— 隧道直接從高黎貢山“腰窩”處穿山而過,從而把公路的最高海拔降低至3000米的雪線以下。 “隧道貫通后,獨龍江的路修完了嗎?” “老縣長”搖著頭說,對于獨龍江群眾來說,最大的問題依然是路:“出行條件雖有改觀,但依然嚴重落后。獨龍江未來要建設4A級旅游風景區,現在的路況遠遠不能適應。” 筑一條路在山野中,坡上遍開“綠色銀行” “今年收了1400斤草果,算下來……” “草果一斤三塊四,算下來是四千七百多塊。” 跟著“老縣長”走村入戶,一路上他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指著漫山遍野中一小撮一小撮的新綠說,你看,那片是草果樹,那片也是草果樹。 宛如一個孩子,向外人展示自己最得意的畫作。 在獨龍江鄉馬庫村獨都小組,村民斯蓮花家今年收獲的23袋草果堵滿了整個走廊,看得“老縣長”咧開了嘴。斯蓮花剛報完收成,他就已經把收入算了出來:“明年進入盛果期,你們還可以再多收入兩三千塊。” 斯蓮花睜大了眼睛,眼神中充滿驚喜。對于她以及獨龍江鄉的農民來說,這是個天文數字。 獨龍族是“直過民族”。解放后,獨龍族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但由于交通不便,發展一直緩慢。直到三四年前,獨龍江鄉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還只有幾百元。 十來年前,“老縣長”開始探索發展特色產業的路子。經過幾年的試種遴選,最終選擇了適應當地地理條件,同時又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香料——草果。 在馬庫村,老百姓一直靠放養山羊維持生計。村民們被“老縣長”描繪的增收夢打動,試種草果樹,稍不留神連片的草果樹就被山羊啃得精光,有些人氣急之下把草果樹連根拔起丟進爐灶。 這事讓“老縣長”急得團團轉。老百姓不愿意種,就意味著放棄改變生活方式,也放棄了脫貧致富的路子。 煙抽了一整夜。 第二天天亮,他挨家挨戶動員宣傳,認真仔細地講解,承諾教大家科學種植直到掛果,在村里一待就是一個星期。這下大伙兒終于安心了。 “計劃一大堆,不如腳踏實地為群眾辦一件實事。當干部、當領導的如果不務實,指揮棒就會變成‘攪屎棍’。”“老縣長”說。 現在,草果已成為獨龍族人的“綠色銀行”。 筑一條路在人心頭,讓獨龍族永不掉隊 阿麗英今年讀初三。記者見到她時,她剛從30多公里外的縣城中學走回來,整整步行了7個多小時。阿麗英告訴記者,是高爺爺資助她一直讀書,還鼓勵她,考上大學走出大山。 “可是,既然山里不好,高爺爺為啥自己出去了還要回來?”阿麗英說的回來,指的是高德榮的兩次“還鄉”。 1975年,高德榮在怒江師范學校畢業后,被留校工作,并擔任校團委書記。四年后,他作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選擇——返回獨龍江鄉,成為巴坡完小的一名教師。 2006年2月,時任貢山縣縣長的高德榮,被選為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不過對于這個高升,他極不情愿。當年全國人代會期間,高德榮見到時任云南省委書記白恩培,直截了當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我離不開獨龍江,不愿在州里當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我是人大代表,就要扎根在群眾中間。辭職報告我已經遞交了,請您盡快批一下。” “他的兩個選擇我都很理解。”貢山縣政協原主席趙學煌說,老高幼年家貧,知道獨龍江人民生活的艱辛。回完小教書,是想提高鄉親們的文化素質,帶領群眾走出貧困;而向省委書記當面辭官,也是因為他一直心系獨龍江,那里才是他的根和魂。 “老縣長”自己也說,生活在群眾中讓人過得更充實,漂浮在官場上使人越來越浮躁。 而今,“老縣長”的故事流傳開來,成為獨龍江群眾、干部做人做官的榜樣,心頭的路標—— 他心系群眾,一心為民。“群眾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是他最大的快樂。而為了這個快樂,他夙興夜寐,和時間賽跑。 他務實勤奮,無私無畏。向有關部門要錢,向總理要路,這些在旁人看來“大膽”的行為,在他眼里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只想“為貧困山區少數民族發展進步多找點路子,多想點辦法,讓獨龍族永不掉隊”。 他清廉奉公,一身正氣。領導安排他出國考察,被他當面回絕,“獨龍江連省內其他貧困地區都比不了,去發達國家考察有什么意義?” …… 離開獨龍江時,耳邊傳來一曲快板書—— 老縣長,手機響 那是百姓有事講 老縣長,背竹籃 農用家具往里裝 老縣長,坐火塘 促膝交談拉家常 ……(記者 張春雷 任維東) |
- 上一篇:
-
湖北宜昌:征集“宜昌好人現象觀察”論文
已是第一篇
-
湖北宜昌:征集“宜昌好人現象觀察”論文
- 下一篇:
-
“黃山好人”傳遞發展正能量
已是最后一篇
-
“黃山好人”傳遞發展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