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2月17日電(記者李春惠 向定杰)西出貴州省都勻市區十余公里,有一座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人稱螺螄殼,這里延綿著數萬畝的茶林,是都勻毛尖茶的核心產區。新春時節,螺螄殼被白茫茫的濃霧籠罩,一壟壟、一片片翠綠的茶林在霧中若隱若現,猶如仙境。
“霧大出好茶,螺螄殼全年有200多天被云霧籠罩,你說這茶好不好?”毛尖鎮擺忙村五組布依族茶農羅芝祥站在螺螄殼山頂梅淵茶廠的茶園里自豪地說。
64歲的羅芝祥面色紅潤,身子骨硬朗,已經來梅淵茶廠干了4年,主要負責茶園管護,每月有2000多元工資,多勞還有獎金。和茶廠其他幾個人負責追肥、修剪、除草等活,工作量不大,幾天前剛完成了茶園“打尖”(修枝),這些天沒什么事,常在茶園里轉悠,“希望今年多有點活,多掙點獎金。”
梅淵茶廠的加工車間建在茶園中,廠房里并沒有工人。各類機器停止了運轉,用于手工制茶的30口砂鍋按照編號一字排開,一個小隔板房里堆滿了竹編小背簍。
廠房不遠處有好幾棟兩層樓房,走進其中一棟,毛尖鎮坪陽村五組茶農雷鳳華和媳婦王麗正圍坐在火爐前吃葵花籽,“現在是最清閑的時候,得抓緊時間養體力。”雷鳳華笑呵呵地說,春茶采摘期,他和妻子王麗格外忙碌,“采茶青時最忙,白天采茶青,至少掙200元。采得的茶青必須當天加工。從下午六點守在大鍋前,手工炒茶往往要到凌晨,晚上加工能掙三四百元。”
說起發展茶業的好,雷鳳華幸福感溢于言表:“我們寨子22戶人家將近十年沒有外出打工,就是在家門前‘靠山吃山’。”妻子一旁插話,“根本不愿意外出打工了。”
雷鳳華2006年底開始開墾荒山種茶樹,之后發展到擁有72畝茶園。2008年全部承包給梅淵茶廠,一次性獲得了6萬多元的租金收入。“自己單干,沒個100萬元的流動資金不行。”承包之后,小兩口就在茶廠采茶、加工,雷鳳華60多歲的母親孔凡英靠采茶青一個月也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父親王金貴不會采摘,在茶廠里干些基建的活兒,每月2000多元不成問題。粗略一算,一家4口僅在春天兩個月就能進賬4萬多元。
談起自己的新年愿望,雷鳳華滔滔不絕:希望政府快些把螺螄殼打造成茶旅結合的勝地,希望村里新農村規劃早日完成,“附近有11戶茶農準備建農家樂,我家是其中之一,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都勻市每年投入2000萬元左右的專項資金扶持茶產業發展,都勻現有茶園33萬畝,可采茶園14.5萬余畝,13.5萬余人從事茶葉生產、加工、銷售,茶葉綜合產值達12.5億元,帶動4萬戶茶農增收,2015年,項目區茶農年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這樣一座‘綠色銀行’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三統一。”都勻市茶產業發展局副局長聶毅勇說。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志愿者手繪換乘圖 導航員引導大客流
已是最后一篇
-
志愿者手繪換乘圖 導航員引導大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