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2月18日電(記者馬俊、艾福梅)春寒料峭,寧夏吳忠市鹽池縣王樂井鄉曾記畔村的土地仍被大雪覆蓋,但53歲的村支書朱玉國已經開始謀劃如何讓全村2058人脫貧致富。
曾記畔村是鹽池縣最窮的村,制約發展的最大障礙是水。“我們村大著呢,方圓45平方公里,人均15畝地,可全是旱地,老天讓你種啥你才能種啥。”朱玉國說。
曾記畔村2015年人均收入增長到4800元,可仍遠低于全縣7600元的平均線。“去年遭遇50年難遇的干旱,莊稼顆粒無收。不過,老百姓僅退耕還林、農資補貼等人均就有1200元,有這個兜底溫飽不成問題。”朱玉國說。
可是讓朱玉國苦惱的是,現在的貧困主要指村民居住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發展難。“村里爛房子一大堆,廣場、老年活動中心這些公共服務設施都沒有,怎么進入小康?”
記者在村里看到的住房多是三四十年前建的老房子。“今年我爭取美麗村莊改造工程,如果自治區扶貧辦給每戶2.2萬元,縣上再補助8000元,找小額貸款借5萬元,村民自己再籌集一部分,村里就都能建起新房。”朱玉國蹲在地上畫起草圖,農民要養豬、養雞、養羊,新房最好就地改造,有院子,要實用。
曾記畔村老百姓的收入主要來自外出務工、種地和養羊。“搞運輸、種苜蓿、養羊都可以,但發展產業沒資金不頂事。”朱玉國說,9年來他把村里的互助資金規模從20萬元擴大到417萬元,給村民發放的貸款實際利息只有3厘,大大降低了貸款成本和難度。
不僅如此,村集體從中提取的17萬元占用費更讓曾記畔村摘掉了“空殼村”的帽子,開展給全體村民繳醫療保險、搞春節活動、評選好婆婆好媳婦、獎勵十佳創收戶等公益事業有了基礎。
曾記畔村不能拖鹽池縣整縣脫貧的后腿,千方百計做大互助資金池,支持村民發展產業、搞好民生才能脫貧有底氣。朱玉國有三個夢想:第一個夢想是互助資金量達到300萬元,可拿出10萬元占用費為村民買醫保,避免“因病返貧”或看不起病;第二個夢想是資金量達到600萬元,再拿出15萬元解決養老保險問題;第三個夢想是資金量達到800萬元,給考上大學的貧困生每人獎勵5000元到1萬元。
“去年,我的第一個夢想已經實現,現在距離實現第二個夢想也不遠了。2017年鹽池縣全面脫貧任務重、時間短,我要盡可能爭取資金擴大‘互助資金池’,給村民最大的支持。”朱玉國說。
其實,朱玉國還有一個夢想藏在心里:再想想辦法,有一天把互助資金池做到2000萬元,成立農民身邊的“草根銀行”。2015年村里銀行貸款共1815萬元,光利息就要100多萬元,如果這些利息能夠留在村里,“肉”爛在曾記畔村的鍋里,那就太美了!
為了摘掉鹽池縣最窮村的帽子,朱玉國就這么奔波著,四處找資金,被稱為鹽池縣“跑”得最歡的村支書,曾記畔村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因為忙工作,把家里的拖拉機都賣了,朱玉國為此受了家人不少數落,老婆罵、兒子嚷、兒媳見了不說話。
“這些夢想,埋藏在我心底幾十年了,現在終于看著它們一點一點實現,心里高興啊,最起碼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沒有什么遺憾。”朱玉國說。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