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2500年歷史的古都,如何在現代化道路上煥發青春風采?一個60多年不斷成長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如何構筑面向未來的現代產業體系?一方孕育著豐富科技與人才資源的土地,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長三角快速崛起?
諸多挑戰面前,古都南京正傾力推進現代化轉型。轉型的精髓,集中于“創新”二字。
在歷史坐標中找準定位,立足科教優勢,志在蘇南突圍
南京在哪里?
這樣的迷惘,當然不是地理的空間,而是發展的方位。
上世紀80年代,蘇南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無錫等地工業化進程大大加快;上世紀90年代,外資企業遍地開花,蘇州等地開放型經濟蓬勃發展;而南京,作為新中國綜合型工業基地,傳統的化工、電子、汽車和鋼鐵一直是支柱產業,四大支柱產業2011年在工業總產值中占比70%以上。
從資源稟賦上,南京本有明顯優于蘇南各地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科技和人才。南京這一資源優勢被形象地歸納為“5、6、7、8”:50多所大學,600多家省級以上科研機構,70多萬在校大學生,70多萬科研人才,81位兩院院士……科技資源豐富、科研成果眾多,只是在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上,這種資源優勢尚未充分發揮。
南京的科教優勢,何時能化為城市的競爭優勢?
近年來,南京基于科教優勢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步伐不斷加快。南京大學黨委書記、經濟學家洪銀興教授直言,南京正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蘇南的開放型經濟作為江蘇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正日漸衰減,在經歷鄉鎮企業的“農轉工”和開放型經濟的“內轉外”兩輪大的經濟轉型后,江蘇正迎來第三輪經濟轉型,即發展創新型經濟,其核心是創新驅動,其關鍵要素是科技和人才。
沈國榮,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率一批科技人員創立南京南瑞繼保電氣公司。通過不斷技術創新,南瑞繼保的超高壓繼電保護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45%,其繼電保護、電網安全穩定控制等技術打破國外公司長期技術和產品壟斷,確立了我國繼電保護和穩定控制技術及產品的國際領先地位,產品遠銷全球59個國家和地區。49歲的南京聯創科技集團董事長孫力斌,帶領一個起步于20多名科技人員的小企業,10余年間成長為全國第一、全球第二大電信支撐軟件和服務提供商,2011年位居國內軟件百強企業第六位……
站在歷史的坐標上,南京看到了新一輪發展的歷史機遇,積聚多年的科教資源更平添南京以“創新”制勝蘇南的信心。
“發展創新型經濟,關鍵在發揮科教與人文資源優勢,重點是提升科教與人文資源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效率。如何提升這個轉化效率?核心在科技創業!”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表示。
在現實機遇中抓住內核,聚焦科技人才,傾力創新創業
科技和人才優勢如何發揮?南京曾有過長期的探索。
“創新在高校,創業在園區”,5年前,南京工業大學與南京高新區率先推出海內外領軍人才“雙創計劃”,鼓勵科教人才投身科技創業。幾年間,不少大學和園區陸續加入“雙創計劃”行列,南京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不斷提高。
但與北京、上海等同樣具有豐富科教資源的城市相比,南京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仍然偏低,2011年只有44%。
“南京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是科技資源配置存在的體制障礙,資源分散運作、封閉管理的格局沒有真正解決。南京只有破除體制障礙,才能使創新真正成為驅動新一輪發展的內在動力?!蹦暇┦惺虚L季建業坦言。
破除體制障礙,關鍵在激活創新主體。今年2月,南京力度空前地推出“科技九條”政策,借鑒斯坦福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院所經驗,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破解身份之憂,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員離崗創業;保護創新成果,鼓勵高校院所和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務發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60%到95%大比例劃歸科技人員及其團隊;加大扶持力度,允許科技領軍型創業人才的企業,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可按50%至70%的高比例折算為技術股份……
“科技九條”在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產生強烈反響,南京工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平凱評價說:“有了九條政策做支點,科技的杠桿必將極大撬動南京的發展!”
攪動池水,還要引來活水。要想立于創新型經濟的制高點,就必須引來世界水平的領軍人才。2011年7月,南京高調推出“321計劃”,提出在5年內引進3000名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重點培養200名科技創業家,加快集聚國家“千人計劃”創業人才100名。去年下半年公布的首批“321計劃”名單,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已有315名,而“千人計劃”創業人才集聚目標也已入選40位。
南京之南,一個“無線谷”已漸露雛形,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尤肖虎與他的團隊,正致力建設引領國家移動通信和未來網絡發展方向的創新基地;南京之東,一座“生命科技創新園”正快速崛起,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擔任所長的南京大學化學與生物醫藥科學研究所已正式落戶,未來將集聚40名以上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人才……
科技與人才,最終集聚于產業。作為首個“中國軟件名城”,南京軟件業在全國舉足輕重,2011年軟件業營業收入達1500多億元,其中通訊軟件在全國占比30%,電力應用軟件更占到全國的半壁江山。今年上半年,南京軟件業務收入已達1000億元,從業人員超過30萬人。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樣態勢迅猛,南京重點打造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新興產業正快速崛起,2011年8個新興產業產值突破3000億元。
在面向未來中推進改革,勇于創新機制,敢于深層變革
從科技創新到制度創新,南京在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創新”的領域不斷突破。
2011年,南京在考核機制上率先破題。按照新的考核機制,南京幾乎所有鎮村取消GDP考核,代之以分類考核,73個鎮街按其功能定位劃分的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3個主導類型進行差別化考核。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新的考核體制下,南京農村擺脫“增長”的沖動,注重“發展”的內涵,不再走“村村點火、處處冒煙”老路,而是將工業向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集聚,多數鎮村專注于發展現代農業和以生態休閑旅游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疤卮蟪鞘械拿利愢l村”,南京為農村做出了富有創見的定義。
今年5月,南京全面啟動包括行政管理體制、經濟體制以及社會領域和文化體制等十大領域的綜合改革,徹底破除阻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南京此次綜合改革可謂大刀闊斧。7月1日,南京召開簡政強區縣(園區)改革實施會,市級22個部門將202項行政權力下放給區縣與園區,包括經濟管理、城市管理、社會管理、資源管理等四大領域行政權力。在經濟管理權限上,區縣擁有了5000萬美元以下鼓勵類、允許類項目的核準權,而園區更是擁有了1億美元以下鼓勵類、允許類項目的核準權。
區縣與園區,這兩個不同主體之間,有著歷史形成的諸多體制困境。南京此次改革打破行政分割,在區縣與開發園區之間形成以開發園區帶動行政區發展的新體制,4個國家級開發區成為帶動周邊區域整體發展的新引擎。在南京高新區,正積極整合周邊3個街道和兩個園區,發展軟件通訊、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軟件園”和“生物醫藥谷”;在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周邊的4個街道也納入開發區管理,集中資源發展新型顯示及光電、現代物流等主導產業……
秦淮河仍然槳聲燈影,紫金山滿眼草木蔥蘢。河山依舊,而城市內涵迥異,科技創業的熱潮正沖擊著南京傳統的“城墻文化”,一個以創新重塑城市之魂的新南京正蓄勢而發。(記者 賀廣華 申 琳)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藍色經濟 科學發展
已是最后一篇
-
藍色經濟 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