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2012年中國圖書館年會將在廣東省東莞市啟幕,東莞正在為這場文化盛會緊鑼密鼓地籌備著。
其實,深入東莞城鄉的角角落落,能切身體驗到,這里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點點滴滴之間,繪就的恰如一幅中國畫,“簡潔而富有意境”。
一步一景
東莞的文化惠民,追求的是全方位、多角度、廣覆蓋,呈現出“一步一景”的格局。
望牛墩鎮官洲村轄區有條橫涌河,河中央有片荒島。原本開發商看上了這個島,但2011年6月,東莞市決定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這片土地上蓋起了文化廣場,村民們每天晚上有說有笑地跨過新修建的小橋,縱情地唱歌、跳舞。
“市財政加大了資金投入,鎮(街)政府按照要求投入配套資金,村級的綜合文化活動室、公共圖書閱覽室、文體廣場、公共電子閱覽室等文化設施陸續保質保量地建了起來。”東莞市文廣新局社會文化科科長許垂龍介紹說。
設施建起來了,品牌建設“如影隨形”。10月23日,東莞2012第八屆讀書節總結表彰大會舉行。借助這個讀書節,東莞在建設學習之城。同時,博物館之城、廣場文化之城、音樂劇之都等文化活動品牌建設也是風生水起。
虛實相生
適應時代要求,為百姓提供網絡化、信息化服務,是東莞文化惠民的一個亮點。每個村要有一個面積不少于40平方米的公共電子閱覽室,根據東莞市的部署,這是“硬杠杠”。
在網絡上點擊進入“東莞學習中心”,就會發現莫言在縱論《語言與歷史》,蔡義江在講述《紅樓夢》,霍松林在笑談《唐代詩詞鑒賞》……這里還要“考試”,還可以“討論”,如果一段時間沒有來學習,還會收到提醒,用網友的話說,就是“東莞喊你回來上課”。“目前我們正在籌建東莞文化惠民網,建立網上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影劇院等服務平臺,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網絡文化服務。”東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黎壽康說。
重視網絡虛擬空間的同時,東莞沒有放棄實體上的投入。人均藏書達到1冊以上,這是東莞的又一次“自我施壓”,并且付諸行動:一年來,東莞圖書館新增12萬冊,32個鎮(街)圖書館各新增7000冊左右。
而東莞文化惠民最能體現“虛實相生”的,恐怕要算圖書借閱的“通借通還”。市文廣新局社會文化科主任科員盧愛嬋舉例說,如果一個新莞人住在橋頭鎮,辦理了圖書借閱卡,他有一天在樟木頭鎮的圖書館發現了一本正需要的書,可以就地辦理借閱手續,還書時不需要再跑到樟木頭鎮,而是直接在自己住處附近的圖書館辦理即可。這就是東莞推行的“一館辦證,多館借書;一館借書,多館還書”的措施。
以形傳神
10月24日晚,音樂劇《鋼的琴》在東莞玉蘭大劇院首演,落幕時掌聲雷動,引得這部劇作的藝術總監三寶連連鞠躬。劇院管委會主任李粵梅說,為了讓更多的百姓能欣賞到高雅藝術,玉蘭大劇院采取政府補貼、限價經營模式,每年高雅藝術演出100多場,平均票價只有200元上下,同類演出票價是國內一線城市的1/3左右。
76歲的蕭伯是莞城街道“文化周末”晚會的忠實觀眾。最讓他滿意的是在演出時加以講解,演員與觀眾互動,“賞學并重,獨樹一幟”。街道黨委委員張彤飚說,這源于2005年4月16日“文化周末”晚會首次舉行,邀請廣東省文化廳原副廳長余其鏗講解《梁祝》,“有觀眾感慨,聽了幾十年《梁祝》,第一次聽懂了。我們就把這種方式堅持了下來”。
“如果說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是‘形’,那么提供服務的質量則是‘神’。我們倡導服務有效地抵達百姓那里,讓他們在身心上受益,實現‘以人為本’。”東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潘新潮道出了東莞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全部“秘密”。(記者 吳春燕 王國平)
- 上一篇:
-
文化莞香香幾許
已是第一篇
-
文化莞香香幾許
- 下一篇:
-
中國出版業“走出去” 見證輝煌十年
已是最后一篇
-
中國出版業“走出去” 見證輝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