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霍夫曼在聆聽大型合唱交響曲《人文頌》后說:“這是中國送給世界的音樂‘禮物’”。
歷經六年打磨,深圳推出這一原創交響曲,生動詮釋“仁義禮智信”,希冀“在世界文明舞臺上唱響華夏正聲”。
文化,正成為深圳的一種“表達”。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新揭曉的全國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榜單上,歌曲《走向復興》、《迎風飄揚的旗》等4部“深圳制造”文藝精品榜上有名。這兩首歌曲和深圳新創作的《我們的信念》,成為深圳新時期的“音樂三部曲”。它們與《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一脈相承,都是深圳對時代精神的精彩解讀、對國家命運深刻思考的藝術表達,絲絲入扣,契合著中國發展的節拍,唱響大江南北。
深圳,在改革開放中敢闖敢試,被賦予“試驗田”和“排頭兵”的使命,而在文化領域,也一直探索著“國家立場 深圳表達”。
這樣的“深圳表達”,是文化與城市相互激蕩的結果。移民城市、青春都會、改革之城,這里缺乏文化的積淀,卻有著川流不息的文化流動與文化創造。
30年來,深圳讓許多人心向往之,向往的絕不僅是經濟的發達、環境的美好,還有這里的創新氣質、先鋒觀念、包容精神、關愛氛圍。而這一些,皆與文化有關。
城市推崇文化,文化改變城市。2003年,“文化立市”戰略如霞光乍現,十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文化成為深圳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
崛起中的文化,讓深圳更強、更具魅力。
深圳,“移民文化”的大熔爐
文化競爭,是文化存量之間的競爭,更是文化增量之間的競爭。移民文化賦予深圳包容胸懷、進取精神,在文化流動中創造了巨大的“文化增量”。
《人民日報》對深圳有過詩意般的描述——“在30年蕩氣回腸的歲月里,深圳承載著一個國家的集體夢想。正是有她的先行一步,中國改革開放才有了摸著石頭過河的一塊塊‘石頭’。”
深圳,蘊含的是中國在改革開放中走向繁榮富強的夢想。當一代偉人鄧小平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筆充滿想象力的勾畫,吸引了無數移民。相伴相隨的,是生機勃勃的移民文化。
美國著名城市規劃思想家芒福德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深圳,正是多元文化的“容器”,一個移民文化的“大熔爐”。
移民文化,兼具包容、多元、開放等多種特性,因海納百川而博大。30多年來,五湖四海的人背井離鄉來到這片熱土,帶著夢想,帶著原有居住地的記憶與文化烙印,各種文化在匯聚、碰撞,移民文化在萌芽、生發……
移民文化之精彩,可以在一場論壇中綻放。
今年2月,“城市多元文化的和諧與融合”論壇在深圳舉行。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說,“文化像沙拉,應保持各自斑斕的色彩互相輝映”。他津津樂道于深圳人在內地與香港的文化爭論中的表現——當時,一個深圳網民出錢十萬,在香港一家報紙上刊登了一個公益廣告,叫《香港人,謝謝你》。
此舉,成了展示深圳包容開放特質的鮮活案例。劉長樂真誠評價,“我覺得深圳作為‘新移民’的這種氣度,不僅感染了香港,也感染了整個中華民族。我覺得,我們應該為深圳的網民鼓掌。”
值得鼓掌的,是移民文化的包容。現在,“來了就是深圳人”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城市因此而友好生動,并以這種親和力,擁抱遠道而來的移民。
深圳是一座新興城市。和北京、西安、南京等歷史文化資源深厚的城市相比,這里的文化積淀是薄弱的。人們常說,沒有文化的城市如同沙漠。然而,文化的發展,不僅僅是積淀一種方式。
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作為在上世紀80年代南下尋夢的知識分子,見證了深圳快速發展的同時文化的快速成長。在他看來,“文化是流動的”,城市的文化競爭,是文化存量之間的競爭,但更是文化增量之間的競爭。
“看上千年的文化到西安,看上百年的文化到上海,而看幾十年的文化到深圳。深圳的文化影響并不依賴于原有的文化資源,相反,它在30多年間的新鮮的文化創造使之大放異彩,并也由此改變了被譏為文化沙漠的舊有局面。”
10年來,深圳的“文化增量”是驚人的。以文化產業為例,在深圳上萬億的龐大GDP蛋糕上,文化創意產業所占的比例達到了8%。以文化事業為例,25家博物館、381個文化廣場、638家公共圖書館,形成覆蓋深圳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成為一座座醒目的“文化地標”……
深圳文聯原副主席楊宏海長期關注打工文化與客家文化,當年,他率先提出了“打工文學”的概念,如今,打工文學已成深圳享譽全國的一個文化品牌。去年,他出版了一本書《我與深圳文化》。
談及書名,楊宏海解讀,“在深圳,千千萬萬的‘我’正在成為文化建設的實踐者,正是這千千萬萬的‘我’與這座城市一起成長,共同創造著一種嶄新的文化,譜寫著我們共同的‘城市文化史’。”
- 上一篇:
-
中國自覺 推動文化大發展(輝煌10年)
已是第一篇
-
中國自覺 推動文化大發展(輝煌10年)
- 下一篇:
-
少數民族文化發展10年:多彩的畫卷 壯美的交響
已是最后一篇
-
少數民族文化發展10年:多彩的畫卷 壯美的交響